黃益平:我們能不能“走過去”要看結構改革
鳳凰財經訊 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于3月22-25日在海南博鰲召開,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愿景”,鳳凰財經全程報道。
今日在“2016亞洲經濟預測暨前瞻指數發布”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亞洲短期的經濟展望不像我們預測的那么悲觀。但亞洲世紀不是自動到來的,我們確實碰到挑戰,挑戰是因為外部市場改變了,亞洲未來要想繼續延續過去的依賴外向型的增長,依靠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已經很困難了。增長模式必須要轉變,下一步依靠什么?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制造業和服務業。
黃益平表示,能不能走過去,能不能看到亞洲世紀的曙光?要看結構改革,這個結構改革的挑戰對中國如此,對印度如此,對所有的亞洲新興市場也是這樣,對全世界經濟也是這樣,就看誰能真的走過去。
以下為黃益平發言實錄:
黃益平:我簡單的講三點,三個評論,關于亞洲經濟的展望。第一,我非常贊同朱民副總裁上來說的,我們看上去好像亞洲經濟不是非常樂觀,如果看經濟預測,如果看IMF的預測,亞洲經濟增長6%,全球經濟增長3%,發達國家2%,這樣看亞洲還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果趨勢持續下去,并不會阻擋和改變亞洲世紀到來,所以從數據來看,而且今年真的實現6.5%,和金融危機以前亞洲新興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沒有根本的變化,但結構發生了變化,所以不是那么悲觀。第二,我們的增長模式確實遇到比較大的挑戰,遇到比較大挑戰明顯的理由,亞洲國家在過去二戰以來增長過程當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外向型經濟,大多數在東亞過去成功的經濟都是全球化浪潮的主要獲益者。
全球危機以后,一方面是全球增長速度放慢,意味著出口市場的擴張速度會放慢。同時也在很多國家看到了全球化有一定的放緩,甚至逆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曾經有觀察家、分析師跟我說,目前看到西方國家參與選舉的政客,尤其是領先的政客基本上已經看不到像過去那樣一心一意的支持全球化、支持經濟開放、支持全球經濟融合的政治家,可能意味著未來要想繼續延續過去的依賴外向型的增長,依靠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已經很困難了。
也許我們以后要靠國內的需求,也許我們需要亞洲經濟更多的自我合作,或者跟歐洲,或者跟其他國家找到新的增長點。第二個挑戰,很多國家經過10年、20年、30年的增長以后,過去做得很成功的產業現在難以為繼,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碰到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為什么很困難?
碰到的問題就是新舊產業的交替,舊產業過去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兩架馬車,出口和投資,出口背后是東南沿海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投資背后是西北、東北資源型重工業,現在兩個產業都面臨巨大的困難。重工業的過剩產能和勞動密集型的高成本,意味著這兩個產業已經很難支持我們的增長。
下一步依靠什么?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制造業和服務業,這是我們碰到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不光是中國的問題,亞洲很多國家都有這個問題。過去看世界銀行的數據,東亞經濟當中很多經濟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東南亞有很多國家,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幾十年一直是中等收入經濟,也就是說我們其實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我們能不能創造出新的有競爭力的產業,支持亞洲經濟、中國經濟下一輪的增長?
所以增長模式必須轉變,無論是出口,產業結構也好。最后一點,走出去只有一條道,只有靠結構改革。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世界各國金融危機以后采取財政政策擴張和貨幣政策擴張,然后說要結構改革,放眼世界結構改革成功的不多,很多國家來來回回說結構改革推不動,貨幣政策一輪又一輪的擴張。中國做了很多改革,很多學者還不是特別滿意。舉例子說現在碰到的產業更替的問題,核心的改革要什么?
我們的改革政策一方面需要幫助過去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平穩的退出,一方面是支持新產業形成和發展。這里面必然面臨僵尸企業如何退出的問題,面臨怎樣支持創新和產業升級?這里面有很多產業政策的問題、金融政策和創新的問題。另一方面,全世界大家最樂觀的經濟就是印度經濟,去年我們看很多投資者對各個國家的看法,大家覺得印度經濟表現最好、最樂觀。
客觀的說,印度的經濟表現確實不錯,從結構改革來說進展不是特別大。他在引進投資,在改進基礎設施方面,做投資方面有一些改善,但我覺得印度還是要面對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怎么樣為低收入人群創造就業機會?過去很多人說印度以后一步邁到高端服務業,擺脫了低端的制造業,我覺得是很困難的。你有幾億過剩農民在農村的時候,必須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像東亞經濟一樣,辦很多勞動密集型的工廠。
但印度搞勞動密度型的制造業至少有三方面的障礙。一是勞工法,可以雇人,但解雇不了人。二是基礎設施,如果生產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產品,需要發達的基礎設施支持運輸。三是稅負。我覺得印度政府一直說要改革,應該說是有決心,也有希望,但目前來說,看起來進展不是很大。
簡單總結一下,第一,亞洲短期的經濟展望不像我們預測的那么悲觀,如果IMF的預測準確,亞洲的經濟表現相對過去的表現沒有明顯的退步;第二,相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表現還是很出眾的,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我們就會看到亞洲世紀,這沒有問題。但亞洲世紀不是自動到來的,我們確實碰到挑戰,挑戰是因為外部市場改變了,也因為國內的產業結構需要更新,才能支持下一輪的增長。
最后,能不能走過去,能不能看到亞洲世紀的曙光?要看結構改革,這個結構改革的挑戰對中國如此,對印度如此,對所有的亞洲新興市場也是這樣,對全世界經濟也是這樣,就看誰能真的走過去。謝謝大家。
- 上一篇:央行貨幣政策委員:用人民幣貶值支持穩增長得不償失 2016/3/24
- 下一篇:強化多功能應用 手機銀行進入普及期 2012/5/21